谁该为“ 防雾霾纱窗 ”埋单?
防雾霾纱窗能有效抵挡PM2.5?消费者:没有明显感觉。家住柯桥宝业大坂风情小区的张先生近日向本报热线88652000反映,说他家里花近3千元刚换上了防雾霾纱窗,当时安装人员告诉他,防霾纱窗的核孔膜是会“呼吸”的,能把PM2.5挡在外面,进来的都是新鲜空气。但这么昂贵的纱窗换上之后,他只感觉到家里的灰尘少了点,并没有明显感觉到能防霾。柯桥区消保委提醒说,商家提出的防雾霾纱窗概念,其实更多的是噱头。市民在购买防雾霾产品时,应保持理性,判断商品性价比更为重要。 (《天天商报》 )
到底谁该为“ 防雾霾纱窗 ”埋单?这个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。
“防雾霾纱窗”为何热销?其背后充满吊诡之处。柯桥的一些纱窗加工点老板告诉记者,最近两年防雾霾纱窗卖得特别好,现在一般的老式纱窗、隐形纱窗用的人减少了。特别是家里有孩子,担心秋冬季节空气质量不好,引发孩子哮喘,特意把老的纱窗换成防雾霾的。
众所周知,雾霾已经成为“人民公敌”,但是到目前为止,科学家们似乎还没有找到彻底解决雾霾问题的好办法,令人纠结。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,现在有人竟然推出这样一种观点——没有环境污染,就没有环保产业。也就是说,眼下环保产业的异军突起风生水起都要感谢环境污染,都要拜环境污染所赐。
不是吗?没有地下水的被污染,哪里会有各种品牌的净水器的大卖特卖热销狂销?还别说,以上逻辑推理还真有那么一些“道理”。照这么说,“防雾霾纱窗”的生产厂家还要感谢雾霾天气,还要感谢制造雾霾的人白对。那么,市民购买“防雾霾纱窗”上当所造成的损失也应该去找雾霾天气算账才对。
但是,我们不能忘记,“先污染,后治理”是西方工业文明曾经走过的弯路,我们现在正在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完全应该避免继续重复走西方“先污染、后治理”的老路的。如果有可能的话,理想状态应该是“不污染”、“零污染”。可惜的是,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,我们该达不到这个水平,因此,“谁污染、谁治理”就成了东西方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共同原则。
市场经济的基本交易原则是平等、公平、诚实守信,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明确规定,知情权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。但是,实际上,消费者对于“防雾霾纱窗”的具体情况能有多少了解呢?在一家纱窗安装点,老板介绍说,他销售的防雾霾纱窗分为两种材质,一种是纳米的,还有一种是最新的核孔膜的。按照1.3米×0.8米大小的普通窗户计算,纳米材料的需要180元以上,核孔膜的则需要300多元。记者发现,与普通材质的纱窗相比,这两种纱窗孔的直径更小、密度更大。这位老板说,防雾霾纱窗能把95%的PM2.5颗粒阻隔在窗户外面,不过他拿不出相应的产品检验报告。一名自称家里安装了防雾霾纱窗的消费者向记者透露,防雾霾纱窗并不实用,它的纱网眼比较小,透风性很差,又很容易被灰尘堵死,屋里会闷得难受。由此可见,所谓的“防雾霾纱窗”事实上存在虚假宣传、夸大宣传的嫌疑,严重误导了消费者,必须对消费者又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交代。
正如柯桥区环保局的一名技术人员所言,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防雾霾纱窗大部分是依靠控制纱窗的直径,通过铺一层过滤网来过滤外面的污染,对于雾霾天气中的小分子,空气中的灰尘、硫酸、硝酸、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并无太大的过滤作用。即使确实存在能有效过滤雾霾的高科技纱窗产品,也要考虑当地的风速以及滤网厚度等因素,风速一旦过大而滤网厚度不够的话,颗粒物的去除效果就不会很好。由此可见,在技术水平没有实现突破的情况下,“防雾霾纱窗”更多的一种心理安慰而已!